教师发展中心
人事处首页 | 学校首页
 首页  中心概况  信息资源  培训项目  资源中心  联系我们  问卷调查  教师学习空间 
 
培训项目
 岗前培训 
 校本培训 
 专项培训 
 培训项目汇总 
 培训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培训项目>>培训成果>>正文
宪法爱国主义:数字时代宪法课程思政的展开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心得 房亚明 法学院

一、爱国主义是宪法课程思政元素的集中体现与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宪法是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而且是法学专业基础课,对于法律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也被概括为政治法、国家法、民主法,是国家性质与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也正是因为宪法作为根本法和政治法的性质,作为研究宪法现象、制度与实践的知识体系,宪法课程及其教学设计与过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现实性,是开展爱国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契机和平台,需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效贯彻爱国主义理念。

  特别是,宪法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是学生刚入大学校园不久就开始接触的专业课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和重要性毋庸置疑。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德法兼修多元卓越法治人才,必须将思政元素贯穿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的宪法教学,必须在施教过程中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将爱国主义贯穿始终,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德法兼修法治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二、将爱国主义贯穿于宪法教学过程要充分考虑数字社会环境

  鉴于当代大学生多是2000年前后出生的“互联网原著民”,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条件与环境都与传统工业社会有很大的区别,宪法教学如何适应数字社会环境,充分利用数字红利,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元形式,寓教于乐、融教于趣、化教于心,是值得任课教师深思的现实课题。

  受此次参加培训班学习的影响,特别是熊晓琳教授的一些教学理念以及方法的启发,通过引入视频资料、红色歌曲、朋辈分享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是有效开展宪法课程思政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的展开,只有跟上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比如通过大数据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GDP、钢铁产量、铁路公路通车里程、占世界经济比重的提升与趋势呈现社会主义制度及党的领导的伟大成就,彰显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讲授才有说服力,教学效果才能提升,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实现。

  宪法这样一门具有很强政治性和理论性的课程,要生动呈现宪法的运作实践与实效,必须立足现实,将我国宪法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运作取得的成果以多元形式清晰呈现出来,才能促进学生对“运作中的宪法”的认知,从而将枯燥难懂的宪法理论和法律文本中静态的政治制度以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和体验到的社会现实衔接起来,强化说服力,让学生在听课、看视频、欣赏音乐等施教过程中学有所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元形式落到实处。


  三、数字时代宪法课程思政的展开路径

  面向数字社会提供的复杂环境和技术条件,课程思政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宪法教学中的展开,要充分利用其中有利的一面,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元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并切实做到寓教于乐、融教于趣、化教于心,从而切实改善教学效果,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

  (一)从数字社会提供的海量信息中筛选最新的宪法理论知识与前沿实践资料从而强化内容权威性,提升育人效果。作为一门具有实践性的知识,宪法教学要跟踪最新理论前沿与实践动态,才能有说服力。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社会与时代,任课教师必须强化学习并及时更新讲授内容,从而强化课程的前沿性与实践性。以疫情防控为例,我国坚持“动态清零”政策反映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将公民生命健康权作为根本的执政理念,契合宪法的人权保障原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至上的思想。

  (二)以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引领宪法课程思政与爱国主义教育展开。宪法教学必须服务于德法兼修多元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爱国主义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数字化环境下,课堂讲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获得感,教学过程不能过于偏向老师的讲授,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多元形式呈现教学内容,通过有效有趣而适度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避免审美疲劳和知识内容超载。换而言之,授课的内容和形式要考虑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是否能够达到育人效果。无论短视频,还是红色歌曲,或是作业分享,都要服务于德法兼修人才培养目标,贯穿爱国主义原则,这是宪法教学的重要导向与价值功能。

  (三)宪法课程教学要注意爱国主义等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宪法作为政治法,是政治斗争结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政治生活展开的基本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与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宪法是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新中国巨大成就的取得,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人民民主制度的有效性,以及社会主义道路和民主法治发展道路的科学性,对此我们要充满信心,坚持制度自信。各种可视化的发展数据,能够充分表明以宪法为基本框架的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必须理直气壮的坚持和发展。


  结语

  作为高校教师,无论承担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课程,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不断探索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4月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为此,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贯彻课程思政与爱国主义理念,努力做到寓教于乐、融教于趣、化教于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教学,最终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


法学院 房亚明 2022年7月16日



上一条:提高思政课教学能力的路径分析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心得 徐立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闭

版权所有 广东工业大学 人事处  教师发展中心  粤ICP备05008833号

  • 手机版